·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风采 | 畲乡旅游 | 民生在线 | 景宁教育 | 人文畲乡 | 《畲乡报》 | 景宁微博
专题专栏 | 部门纵横 | 企业在线 | 法制在线 | 生活资讯 | 读图时代 | 便民公告 | 问政直通车 | 景宁网视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民生在线  >  社会广角

朗读一座民族风情之山:敕木山 三张照片看变迁

/jnnews/ 景宁新闻网 2019年11月14日 09:12 

(张光林摄)

 

  国庆节前一天,敕木山脚下,在一座名唤周湖的畲寨里,我们敲开了76岁老人蓝来银的家门。

  这是一幢白墙黑瓦的畲家民居,繁复美丽的畲家图腾在墙上“舞蹈”,大门被设计得古色古香,颇有几分古老畲寨的味道。

  这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许多人来到这,只为了听一曲“金嗓子”蓝来银唱的正宗畲家民歌。

  走进蓝来银的家,客厅两边的木墙上悬挂着的几幅照片,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变迁。照片背后则烙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敕木山上畲家老百姓一路走来的时代印记。

  第一张照片:为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

  客厅左边的木墙上,在一个木质雕花褐色相框里,郑重其事地裱着一张斑驳泛黄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蓝来银的父母,母亲蓝春翠神情肃穆,她身着畲族服装、头戴畲族头饰,身上别着两枚奖章,格外引人注目。

  蓝来银从房间拿出了一个信封,信封里就装着这两枚极具纪念意义的奖章。一枚是印着毛泽东主席头像的模范奖章,另一枚奖章上印刻着“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章”。

  照片拍摄于1958年,那一年,蓝春翠代表畲乡妇女进京,参加表彰,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推行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实行农耕改革,推广新技术。蓝春翠积极响应公社党委号召,组织畲家“七姐妹”积极参加水库和开垦荒山的义务劳动。

  就在这座敕木山上,“七姐妹”除了完成生产队规定的生产任务外,她们还利用早晚休息时间种了2.5亩科学试验田,其中早稻1亩,马铃薯1亩,油菜0.5亩。“七姐妹”包揽了从翻地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收割归仓的农活,并严格按科技标准操作。到验收时,试验田与其它一般耕作相比,亩产增加二成以上。与此同时,“七姐妹”还每人种了1窟番薯、1窟马铃薯,进行竞赛。结果,最高产的1窟番薯竟然超过35公斤。因此,慢慢地,“七姐妹”的名声传遍了景宁乃至全丽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畲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艰苦。”蓝来银说,那时候粮食短缺,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蓝春翠婚后一共生育了四子一女,出生于1943年的蓝来银是蓝春翠最小的女儿,因为生活艰辛,蓝春翠不得已只能将出生没多久的蓝来银送到邻近村庄的一户人家寄养,直到蓝来银12岁的时候,才被重新接回家中。

  “日子虽然苦,但是当时的畲乡人民又非常团结,大家都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国建设当中。”蓝来银说,“每当走过敕木山上的那些田地,我好像还能看见妈妈曾经劳作的身影。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上一辈人的艰苦奋斗。”

  第二张照片:“金叶子”让咱畲家人脱了贫

  在蓝来银父母的照片旁边,挂着的是另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有6人,蓝来银和丈夫雷吉庆端坐在凳子上,他们的身后站着各自的父亲,身前则抱着自己的一双年幼的儿女。照片上的蓝来银和雷吉庆,脸上洋溢着微笑。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4年,令蓝来银印象无比深刻的是,这一年,敕木山上迎来了惠明茶开发有限公司。当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接受国务院的一项任务,与景宁县结对扶贫。根据扶贫要求,要选一个见效快,带动面广的项目进行产业扶贫。经过认真的研究论证,选定了茶叶作为扶持产业。为了有效运作,于是建立“景宁惠明茶开发有限公司”为产业载体,对景宁进行扶贫。也就是以1994年为重要节点之一,景宁的惠明茶产业从此步入了规模化种植、市场化销售的道路。得益于此,越来越多敕木山上的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

  “1982年以前,连饭也吃不饱;1982年承包到户之后,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我们敕木山上的老百姓还是穷。”蓝来银说,“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已经比从前好了太多。这可多亏了茶叶。”

  出产于敕木山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就曾与国酒茅台同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喜获金奖。回来由于诸多原因而沉寂,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恢复生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敕木山上渐渐流行种茶叶。1999年,景宁县实施了万家畲民万亩茶的“双万工程”,每亩茶苗补助600至800元,由此掀起了新一轮惠明茶开发高潮。

  在之后的日子里,种茶成了周湖村村民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全村茶山从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亩,能种茶的山地几乎都种上了茶;有精明能干的村民不断扩大规模,还在村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种茶收入因此翻了好几番。

  “1983年开始,我家也陆陆续种了8亩茶叶。眼见着效益越来越好,从两三千元到现在的两三万元。这茶叶可真是‘金叶子’呀。”蓝来银说,因为茶叶,村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线电视、电话进村入户,电风扇、电冰箱、摩托车、自来水、沙发去旧换新,鸡、鸭、鱼、肉常年不断。“过去,村民是守着金山在‘要饭’;如今,村民在种茶之后,脱离贫困,走上富裕了。”

  第三张照片: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2012年2月6日,新春礼炮时不时在敕木山间回响,过年的红灯笼还透着浓浓的喜气。

  就在敕木山的老百姓沉浸在元宵节喜悦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赵洪祝来到这里,参加“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

  在周湖村,赵洪祝走进蓝来银家中。当时69岁的蓝来银是村里3户农家乐之一。赵洪祝与蓝来银拉起家常,询问她家里的人口数、开展农家乐的情况和收入。纯朴的蓝来银憨厚地笑着,一一作答。

  离开周湖时,蓝来银和另一位好客的畲族老妈妈拉起赵洪祝的手,朗声唱起现编的歌谣,希望赵书记在不久的将来能再看看畲乡的新变化。悠扬的曲调回荡在村落之上、远山之中,久久不息……这一幕离别的场景,被镜头定格在照片里。

  这张照片被蓝来银放大后挂在客厅的右墙上。“自从2008年我和女儿一起创业开起这家农家乐后,我们家的生活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能想到咱周湖人也能吃上‘旅游饭’啊。”

  近年来,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周湖村的康庄工程、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普惠民生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周湖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村民开心的是,2013年开始,环敕木山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将周湖村拥抱进“大景区”统一建设,一条新开的环山公路,将敕木山上的包括周湖在内的十个畲寨紧密串联在一起。

  这十多年,凭借着农家乐,蓝来银一家的收入一路“蹭蹭”往上涨。“生意好的时候,一年收入五六十万元不在话下。”

  如今,紧随着景宁高等级景区城创建的步伐,以及国家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与周湖一步之遥的东弄村“畲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基本建成,在周湖不远之外的惠明寺村也落地了“惠明文化禅茶产业园”项目,蓝来银高兴地说:“随着大景区的建设,我们往后的生活只会更好着哩。”

来源:畲乡报 作者:吴卫萍 编辑:吴晔

相关文章

    景宁畲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3号 浙ICP备10054091号

    中文网址:景宁新闻网 地址:人民中路9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投诉电话:0578-5087699 mail:zgjnxw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