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三月三 > 2021年三月三 > 畲艺 > 正文

中国好畲艺:畲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1-04-12 17:54 来源:

3-7.jpg

畲乡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节是景宁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景宁畲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所呈现出的各种习俗包涵了民族音乐、舞蹈、服饰、体育以及人际交往等文化样式,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畲族三月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1.jpg

畲族婚俗

畲族在本民族内部以盘、蓝、雷、钟四姓为众。一夫一妻,居室不乱,方式有女嫁男家、男嫁女家、做两头家以及子媳缘亲等。畲族传统婚俗,女嫁男方一般要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拦路、借镬、杀鸡、劝酒、对歌等程序。

畲族婚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89405095601003.jpg

畲族彩带

彩带又称花带、字带、腰带,在畲族中世代流传。自畲族祖辈迁居景宁,彩带工艺也随之带到景宁,并在此世代传承。畲族彩带题材多以文字为主,直表其意。畲族姑娘将彩带作为定情物或做拦腰的系绳等。

畲族彩带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2.jpg

炼火

操炼红火是畲乡景宁民间驱除天灾地煞、瘟疫时灾,驱除官非口舌、公私火盗,庇佑人丁兴旺、福禄无疆的宗教信仰类民间舞蹈,在景宁畲乡已有数百年历史,畲汉均有此俗。其地点根据内容或寺院、或村庙、或家庭。

炼火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3.jpg

大漈罐制作技艺

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载:“手工业陶器始于1624年,已有300余年生产史,产品俗称”大漈罐,耐火度高,为浙闽邻近十余县山区农民所欢迎。制作大漈罐陶瓷,工序繁多,要求严格,主要经过备料、槌泥、制坯、干坯、进窑、烧窑、出窑等十多个环节。

大漈罐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4.jpg

畲族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畲民以前不分寒暑,都穿麻布依。男穿单袷,女短裙蔽膝,有穿短袜绑腿的习惯,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头戴凤冠,裹以花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在许多畲族重大活动及节日庆典中,畲族人民往往穿着盛装,畲族服饰在这些节日庆典中有较为集中的展现。

畲族服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5.jpg

菇民戏

又名英川乱弹、二都戏。英川乱弹主要分布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区域,称“英川乱弹”;二都戏主要分布在庆元县与景宁县相邻的庆元二都(旧行政区域)一带,故称“二都戏”。

菇民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6.jpg

畲族银饰制作技艺

畲族银饰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先祖陈思功一支迁徙浙江景宁县落户,至此开始了纯银手工制作畲族银饰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畲乡景宁的一大民间技艺,传承至今历经十三代,六百多年的历史。畲族银饰制作的流程分四步:化银 、打坯、錾刻、焊接。

畲族银饰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89404002655682.jpg


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  

景宁惠明茶是浙江传统名茶,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主产区为环敕木山一带山腰地段,以产于惠明村的茶叶品质尤为优异。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民国4年(1915)由惠明寺村畲族农民雷成女夫妇种植、采制的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

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8.jpg

舞狮

舞狮在景宁流传历史悠久。群众普遍认为舞狮能驱逐瘟疫,保一方平安,有的则把舞狮与习武相结合。舞狮主要以锣鼓节奏伴舞,间或有唢呐吹奏。

舞狮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89404654700101.jpg


木偶戏

木偶戏规模小,设备简陋,行动方便,适合在山区农村演出,按种类分为布袋木偶、仗头木偶、提线木偶。景宁盛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依靠艺人提线操作技巧,要求艺人和木偶之间在行动、语言、感情等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赋予木偶极大表现力,以吸引观众。

木偶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9.jpg

畲医 畲药

畲族医药有悠久的传统,历史相承,绵延不断,其医技均以祖传为主,亦有师授者,但为数不多,大多寓于农,亦农亦医,很少专业。有医治外伤接骨、毒蛇咬伤、风痛、蛀骨鳝(骨髓炎)、月里风(产后感染)、小儿惊风等各种疾病者。

畲医畲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标签:

责任编辑: 吴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