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畲族文化 > 畲族民俗 > 畲族习俗 > 正文

畲族婚俗——女嫁男方

2020-10-30 09:19 来源:

一、女嫁男方

1、先是相亲,男青年由媒人带到女青年家,畲语叫“太布娘”(看老婆)。互相了解双方的相貌、试测对方才智等。如果双方同意后,女青年即由母亲或姑姨陪同,来男方了解家庭情况,畲语叫“太人家”。女方同意后,男方即送给女青年一些礼物,女方回男方一条自织的彩带。然后男方父母请媒人去跟女方父母协商择日“定婚”。定婚时,男方给女方家备一份礼物,一般为白鲞二条,饼二包,面条壹斤,或红糖等。还要给女青年送三尺“帕儿”(麻织的红布),两根红绿线串上戒指钉“帕儿”上的礼物,礼物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请来亲房叔伯与媒人商定财礼、酒席,宴请叔伯和媒人,叫“吃定酒”。媒人回到男方传达商定情况,男方父母请来母舅叔伯共同宴请媒人。

2、送结婚日子单,男女双方到了婚龄,男方父母找“先生”择个“吉日”。由媒人把“吉日”单送给女方家,女方父母再另找一位“先生”复过,认为日子可行了,就定下来,再由男方请媒人正式送去,这时女方要宴请媒人,叫“请媒人”。临近喜日个把月之时,女婿亲自挑去女方办嫁女酒时所需的糯米,女方回一个“拦腰”。

3、办嫁女酒,叫“请嫁女酒”。“吉日”的前一天,女方家请来六亲九眷、左邻右舍朋友都来喝喜酒,非常热闹。一般吃两餐,中餐是女方家宴请,叫“落脚酒”,晚餐是男方宴请,叫“请大酒”。以前有的富裕人家要对歌两夜,把“落脚酒”提早一天,第二天晚上“请大酒”。

迎娶新娘时,男方请来“对门赤郎”一人(汉族叫请风客,男方父亲即“亲家”代理人)、赤郎一人(歌手)、赤娘二人(陪伴新娘的“接姑”)、行郎(送礼物和抬嫁妆,也称赤郎)若干人,由媒人带领这支迎亲队伍,挑着礼品去女家。这支队伍人数要求凑双,特别是进女家大门时,不凑双的话,客人都要拉一个凑上。回到夫家时也是成双,加上新娘和小舅子也正凑双。过去有新郎一起去女家接新娘的风俗,新婚夫妇同打一把伞,一路步行,清朝未年开始,接新娘方式有所进步,新娘坐轿出嫁,山区步行,改成叫两个姑娘(即赤娘)去接新娘。

迎亲队伍快到女方家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媒人放三只双响鞭炮,报讯迎亲队伍来到,女方也有人出来放鞭炮,表示迎接娶亲队伍。女方姑姨舅姆等随即拿来杉树枝拦在路上,赤郎折三枝抛路上,折一支抛路下,递过一个红包(叫“接礼包”)给阿姨舅姆,阿姨舅姆拿掉杉树枝,在结连不断的鞭炮声中迎亲队伍凑双人数进人大门,一是要放大量鞭炮,以示热闹,二是表示夜上一定要对歌。有的地方是关上大门,让媒人放大量鞭炮后,塞进红包,阿姨舅嫂开门让进,含义与栏路一样。

迎亲队伍到中堂,把礼物摆在桌上,派四人站在右边,女方也请四人来,把迎亲的四人请到左边去,然后八人面对面作揖,行“捉田螺”的仪式,接着请行郎吃点心,吃罢,请迎亲者脱去草鞋,洗净脚,穿上布鞋,叫进行“脱鞋礼”。现在无人穿草鞋,吃罢点心赤郎、行郎就各自散去嬉了。

过了“脱鞋礼”仪式,“亲家”将所有礼品清点给女方厨师和叔伯。按以前商定的财礼、酒席物资要兑现,不够的话,“亲家”临时都要去买来。礼品中必有送岳祖父、岳父、舅公的鞋各一双、猪脚一只,送岳祖母、岳母各绉砂一条、鞋一双、岳母还有衣料一件。送给岳母的礼品叫“老鼠尾”。以前送给新娘的礼物除了衣服鞋袜,还有一付首饰,新娘就戴着这付首饰出嫁。

点好礼物后,摆出酒席,岳父出来请(叫“主位”)迎亲者入首席,手拿酒杯,杯上放一双筷子,遂一向客人作揖,对揖之后指定位子,将桌上的酒杯斟上酒,请客人入座。媒人坐首席第一位,即照壁左边的位子,右边为第二位,请“亲家”入座,由舅舅作陪斟酒,赤郎、行郎、赤娘同桌,如超过八人,摆双连桌。吃了“落脚酒”。第二天赤郎抬嫁妆随新娘回男方。到大门口时停下,叔伯拿来称,称一下嫁妆,一人问“有重(冲)?”称者随口回答:“无重(冲)!”过了空虚“冲喜”的仪式,将嫁妆搬入新郎新娘房间。以前嫁妆中,有木箱、头梳桌、箱笼等,还有锄头、斗笠、棕衣带到夫家。这是畲族妇女热爱劳动的体现。现在以木制家具为主,农具已不用,但精制的竹制品线篓、火笼还常见。近年来还兴家用电器。在箱、柜中要放上稻、豆、花生等物,不能让箱内空着,有带种出嫁之意,象征着出嫁的姑娘在夫家里落脚生根、开花结果。

迎亲的另一个热闹场面是赤郎“借锅”与“杀鸡”。晚餐是男方宴请女方客人,“借”女方饮具办酒席,故要“借锅”。“借锅”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燃香烛,赤郎来到灶前,这时厨房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村上的姑娘、妇女围在灶边。阿姨舅姆端来盛有一块猪肉、二块豆腐并点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接过又向阿姨舅姆作个揖,再向灶神作个揖,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念“借锅”词。开场白是:“郎儿(赤郎自称)掌(住)山头,多见森林,少上书堂,口源来短,古礼难周全,念错要莫怪,阿姨舅姆多多原谅。”

念完之后,大家认为“借”齐了,就开始杀鸡。该鸡是男方挑来请“祖公”用的,即供在香案前,由师公告知先人,新娘嫁××村××家去了。地上摆上碗,赤郎执刀杀鸡,如果有血滴到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故意来碰撞一下,使鸡血滴到外面,就有两个姑娘分别提着酒壶、端着碗,斟满一大碗,要赤郎喝,不喝就动手灌,有经验的赤郎地上铺上拦腰再放碗,突然把鸡杀掉,滴了几滴血到碗里,马上把鸡头夹进翅膀提走。杀完鸡,菜刀放进米筛,再加上“厨师包”,端起向厨师作揖,厨师接过米筛,“借锅”完毕。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

第三个热闹场面是举盘宣酒。举盘宣(敬)酒是在晚餐开始时,女方请来跟赤郎对歌的歌手(也叫赤娘,敬酒时代表新娘敬酒,新娘若是歌手可不用人代。)端来一个桶盘(长方形木盘)。盘内点一对红烛,放两只酒杯、一个红包,由新娘的姐妹提着酒壶陪同,从首席开始,由新娘的姐妹先介绍新娘对所要宣酒的客人的称呼,然后女歌手开始唱宣酒歌

唱到最后要唱“送歌神”歌,即唱“十二生肖”歌加上四首结尾歌,最后一首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女方村上会唱畲歌的女子都来,与赤郎(包括行郎)的多伙进行对歌。对歌结束,进行供“祖公爷”,将男方担来的鸡、猪肉等祭品供在祖先香案前,告知祖先“新娘××到××地方去成家立业,请祖宗保佑她平安无事。”赤娘(“接姑”)到香案烛火上点燃红烛,插入两只灯笼挂在轿前。若步行由两个赤娘各人提一盏。现在多用桅灯。由一位父母双双都健在的姑娘打伞递给新娘,新娘递过“开伞红包”,接过伞开着遮住头动身起步。在中堂进前三步,退后二步再开始走,畲语叫“拔风水”,这时大小鞭炮齐响。

以前新娘的打扮是:头梳发髻,戴上凤冠,身穿花边衫、花边裤,腰围自织三十二根线文字图案的彩带钉的拦腰,脚穿绣花鞋,手戴银镯、银戒指。

新娘一般要赶在天亮前到夫家,走后忌回头看,说是回头看了要走回头路,夫妻不长久。新娘随身带有桂圆,如果路上遇到人,特别是孕妇,就丢下几颗桂圆,以示吉利,如果有两个新娘同一天出嫁,同走一路,或同走其中一段路,在这种情况,一般是先协商好,让远路的先走,以免发生抢先的情况。新娘一切是   新的,后走者,意为旧路。那怎么办?后走的新娘,就得有一头角系红布,插着红花的黄牛在前面踏路,表示牛踏过的路又是新路。难以估计是否有新娘先走过,就索性都用踏路牛。家景好的娘家,还有踏路牛作嫁妆。

新娘到夫家大门,放鞭炮迎接,孕妇避开,以免“冲喜”。新娘到中堂,由一位父母双全的姑娘接过雨伞,新娘递过“接伞包”。赤娘将灯笼挂在祖宗香案左右,灯火一路忌息灭。新娘由赤娘带领到香案前经过,再到厨房灶前坐一会儿,向灶内点燃一撮柴草,表示今后成了这里主厨者,等祖宗香案摆好祭礼,新娘到中堂站在右边,新郎站在左边,进行拜堂,先向天井拜天拜三拜,再朝祖宗拜三拜。以前是跪下拜的,调皮的新娘往往把新郎的长衫角跪住,不让新郎先起来,据说谁先起来谁就更强。不拜父母,也不夫妻对拜,说是生人除了皇帝受不了跪拜,拜了会折寿。现在很少有人拜堂,要拜也是双双站着拜。坐轿的则轿放天井,接姑把轿前灯提到香案后,来扶新娘出轿,两位老妇拿三只布袋铺在地上让新娘踏过,后只又收到前头去,叫“传代”。铺中堂进行拜堂后,再铺到洞房门口,新娘边走边撒花生,让小孩抢。拜堂完毕夫妻双双入新房,坐在床前,姑嫂端来点心,放在床前摆的桌上给新娘,但新娘不能吃。然后摆上一桌点心,由新郎新娘、赤娘、送新娘来的小舅子加上村上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小女孩凑齐一桌同吃,吃罢开始自由活动。

娶媳妇人家,有的早餐就请酒,多数人家中餐请酒,晚上不对歌,中堂摆双连桌,新娘出来泡糖茶端给大家喝,并分瓜子糖果,新郎分烟。畲家不兴闹新房,因新娘已一夜未睡,又要赶路,很辛苦,到十点钟,就让新郎新娘入新房安睡,不举行什么仪。

第三天,新郎新娘去娘家回门,办一担饼、面、白鲞等,岳父家亲房一家一份礼物,岳父家叔伯宴请新娘新郎好酒席。回门后,夫妻双双开始生产劳动。

婚后第一个春节,夫妻俩回娘家做“新客”,办去回门时同样的礼物,叔伯要请“新客酒”,并给一个大红包,畲语叫“割韭菜”。有的只回两个大圆黄糕,叫“捉猪崽”。1980年浙江畲族舞蹈《新女婿》上京演出,得到好评,这个舞蹈的内容,就是描写新女婿第一次去岳父家拜年,被姑娘们抹锅烟的嬉耍活泼场面。


标签:

责任编辑: